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传递治愈生命的爱和温暖
——记“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付波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自己,还属于全市所有医学科技领域的同行。我将秉承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围绕医疗健康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带领团队进行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用科技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5月30日,在市委宣传部开展的2023年“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记者见面会上,“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聊城市人民医院主任技师付波感慨不已。
付波是聊城市人民医院主任技师、博士后,主要从事分子诊断和科研转化工作。分子诊断就是大家常说的“基因检测”,这是检验诊断领域发展最快的方向。
“分子诊断新技术层出不穷,与自己专业又很契合,最关键的是科研成果可以很快转化为临床应用。”在入职后,面对选择科研方向的问题,经过深入思考,付波决定将科研方向和从事领域结合,将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结合,要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刚入职医院中心实验室时,没有项目和基金的支持,起步蹒跚。在医院支持下,他精打细算使用经费,一心扑在科研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在这个基础上,他积极申报课题,陆续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基金资助项目。
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分子诊断能解决的医学问题有哪些?如何将二者进行结合?这些是付波一直琢磨的问题。付波意识到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要走出去、找合作、找方向、找思路。他牵头召开科研与临床对接学术沙龙,并加强与多所大学及其他科研院所的思维碰撞、合作沟通、科研协作。“近年来,我们研究肠道微生态及菌群移植干预,为艰难梭菌感染、慢性便秘、自闭症、抑郁症、帕金森病、代谢综合征等与肠道菌群紊乱失调有密切关联的肠道内外疑难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付波瞄准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了研究方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付波在精准生物医学实验室调研时,发现很多临床医生有科研思路但缺乏平台。付波决定开放科室科研平台,推动科室仪器设备全院开放,预约使用。同时,他还组建了临床科研团队,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围绕同一个临床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联合作战,打通了从临床问题到基础研究,从基础成果到临床转化的“梗阻”。另外,他还为临床医生、硕博士研究生提供科研选题指导、科研技术培训、科研成果发表及转化等指导,目前已指导临床医生、博士后、硕博士研究生等50余人,为医院的科研创新贡献了力量。
近年来,付波团队引进开发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让周边的群众就近享受先进的基因诊断服务。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医学科研推动了疾病诊疗的快速发展。一个医生治疗的病人是有限的,而将医学科研进行临床转化应用却可以挽救无数的病人。”付波坚定地说,他将围绕疾病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持续开展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健康聊城”添砖加瓦。
_huan_shu_yu_quan_shi_suo_you_yi_xue_ke_ji_ling_yu_de_tong_xing__wo_jiang_bing_cheng_yi_xue_ke_ji_gong_zuo_zhe_de_shi_ming__wei_rao_yi_